习近平教育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各种会议上和考察学校时,对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体系。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教育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育本质:教育决定着人类未来
“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提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未来”的论断,深刻论述了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它担负着传承老一辈的生产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为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正如毛泽东1957年在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讲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冲突和矛盾重重,人类面临种种挑战,教育要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到的重要内容,报告提出,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分析了世界发展的形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论述了教育在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品德、启迪智慧,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提高每个人的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论是坚持和平,还是战胜贫困、改善环境,都要依靠教育培养有远大志向、能为人类造福的人才。
教育战略: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他于2013年9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贺词时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十六大确立的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强调教育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因此,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普及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品质人才。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民生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为此,党和国家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扩大投入。自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以后,几年来逐年增加,至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已达3612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3%,其中公共财政教育支出达到2586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5%。在习近平教育思想指引下,中国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使13亿人民都能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自身发展和造福社会的能力,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话。
根本任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希望学校“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大中小学,在与师生座谈时深入阐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和实施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回信中,要求学校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八一学校师生座谈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构建了一套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教育理论。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崇德的传统,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今时代,我们更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一方面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社会变革,风云莫测,特别是文化多元,各种思想交相融合和冲突,一些腐朽的享乐文化也随之而来。学生正面临着这种复杂环境的挑战,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难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坚持立德树人,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时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少年儿童抓起,并且提出,在少年儿童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要全面加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工作,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多次与青少年座谈,给青年学生写信,勉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成才。2013年,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他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说,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中小学生要立志成才,必须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他在2013年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青年最富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他教导青年,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第二要练就过硬本领;第三要勇于创新创造;第四要矢志艰苦奋斗;第五要锤炼高尚品格。总之,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教育理想:走自己的道路,牢记“四个服务”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慰问信中,希望广大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理想、方向和目标。
基础教育是培育青少年儿童最重要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他在北京八一学校座谈时说,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基础教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公平和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恵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基础教育要提高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把国家、人民、民族装在心中,养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学校要负主体责任,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庭负责。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出席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他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阐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习近平总书记还对职业教育、家庭教育、教育对外开放、教育信息化等发表了重要意见。
队伍保障:塑造灵魂,家国情怀
教师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集中反映了他对教师的观点。他首先论述了教师的作用。他说:“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教师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他希望教师肩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条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座谈时,鼓励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他的讲话为教师的培养和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与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能够提供十分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2017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的政协委员时说,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身体力行带动全社会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不断攀登创新高峰。他要求各级领导要为广大知识分子工作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他的讲话充满了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信任和期望。
教育战线是知识分子战线,要尊重、吸引、用好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力量,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发展动力: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五大理念
“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八一学校时指出:“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教育改革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对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具体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座谈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对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具体改革要求,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以世界发展大局的视野,论述了我国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高瞻远瞩,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不仅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宝库,同时指导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上一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等教育重要论述 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下一条: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